1月4-5日,“2025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在上海舉行,主題為“千帆過盡 萬木春發”。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出席並演講。

連平在演講中強調,提振消費需要挖掘農村潛力,具體提到了六個方麵。
第一,2025年必須要大力提升消費。
連平提到,消費目前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越來越大。2024年1月到11月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約為55%,全年有可能會達到60%左右。“2024年居民的消費支出增速是在放緩的,2025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目標很可能定在5%左右,要達到這個水平的增長,還是需要加快步伐來推進消費的增長。”
第二,2025年提振消費的重要任務,有四個方麵:
一是加力擴為實施兩新政策,以更大力度的財政補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的依舊換新,擴大服務領域的開放創新;二是提振電信、醫療、養老等服務的消費,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三是止跌回穩來推動包括家具、裝潢、建材等相關商品的消費支出;四是實施提振消費的專項行動,包括提高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提高居民的養老金水平提,困難居民的收入等。
第三,我國的農村具有消費增長的巨大潛力。
未來我國農村依然存在巨大的消費增長的潛力。連平認為,可以通過改革來推動居民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的持續的提升。同時,未來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更多農民變成市民,有助於促進消費增長。
第四,宅基地市場化的流轉有助於大幅提升農村居民財產性的收入。
連平指出,作為土地要素的一種形式,宅基地應該與其他形式的土地一樣,既具有使用價值,也具有流通價值,應該可以成為持有人的資產。據統計,目前農村宅基地廢棄控製的麵積為760萬公頃,假設每年流入流動市場的閑置宅基地的麵積,總體來說相當於釋放約15億平方米。
截止2024年12月中旬,過去12個月的時間裏麵,一線城市土地供應占全部100個大中城市供應麵積的比例是2.5%,二線城市占比約為29.8%,其他城市是67.7%。參考當前全國土地市場供應的結構,綜合土地拍賣價格和城鄉土地折價來保守估算的話,宅基地進入市場轉換的價值可以達到1.3萬億元左右。
他表示,“可見,此舉可以使擁有宅基地的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快速增長,投資和消費的能力會得到大幅度提升,有助於促進消費加快增長。目前,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占它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比較低的,隻有2.5%不到,絕對額占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的1/10,因此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
所以,在他看來,未來要推進宅基地市場化流轉,必須要切實解放思想,要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的改革,在土地的確權、土地的流轉的合法化、土地交易、金融支持等等各方麵都要形成突破。要加快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改革,落實宅基地集體的所有權,保障宅基地的農民資格權和農民的財產權等等。
第五,改革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製產權製度,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
連平還指出,集體建設用地與承包地一樣,也是農民群眾的主要的財產。他認為,應該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製產權製度。未來應該落實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的製度,並在法律上予以明確。通過完善相關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與土地經營權可分離的製度。另外,還要進一步推進征地製度的改革,要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放在土地改革的重要位置。
第六,以更大力度的資源投入來促進農民市民化,增加轉移性的收入。
連平提到,農村居民轉市民將大幅度提升其消費的成績,住房、衣著、交通、教育、醫療、養老等各方麵支出將大幅度增加,預計每年農村轉移市民人口享有的公共財政保障支出規模將提高50%以上。“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據,意味著未來財政資源更多地要向這方麵來傾斜。”
此外,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差異導致城鄉收入差異是比較明顯的,2024年三季度末,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46倍。城鄉居民的差距雖然最近這些年有所縮小,但是依然還是明顯的存在。
他指出,未來國家應該會加大這方麵資源的投入來促進戶籍人口比例的提升,推動更多的農民轉為市民。“展望2030年,假設人口保持在14億左右,年城鎮化率增長0.8%,則平均每年農民轉市民的規模約為1200萬人,考慮到城鎮居民享受的公共財政保障支出,消費投資帶來的推動我們認為可能會達到每年10000億元。”
因此,他建議,從2025年開始,連續五年左右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5000億元,專門用於支持城鎮化的建設,重點支持農民轉市民與各地戶籍率變化直接掛鉤,以激勵地方政府持續推進城鎮化的建設。
最後,連平再次強調,農村宅基地相關製度的改革將有助於大幅提升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農村集體產權製度改革和完善將有助於增加農民的經營性的收入,更多農民轉為市民,則將增加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帶來居民消費能力和需求的全麵提升。
“所以,提振消費不能隻是將眼光投向城市,還應該把眼光同時投向農村來挖掘農村消費增長的潛力,通過體製機製的改革和更多公共財政資源的投入,推動農村消費潛力的釋放。”他說。